什么是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中国教育事业该如何回应13亿人民的期待,该如何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任?
……
面对时代考题,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事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整体抓质量、保证抓党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5年来,13亿多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梦正逐步成为现实。
5年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逐步构建。
共享发展: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提升
来自重庆开县的黄琪,6岁时父亲去世,下岗的母亲打零工供她读书。考上北大后,黄琪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学校免除了她的学费,并提供了一份勤工助学岗位。品学兼优的她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保送为博士生。
万方玉是重庆市云阳县上坝乡人,受益于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2015年高考后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录取。此前,他的同乡李勇、喻仁伟也受惠于该项计划,圆梦北大,结束了这个乡一直无人考上知名大学的历史。乡亲们用修路来表达心中的喜悦,他们希望娃儿们都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广阔天地。
5年来,如黄琪、万方玉这样,受益于教育公平举措的孩子有很多。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深入贯彻落实共享发展新理念,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努力扩大多样化高质量教育服务供给,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全体人民平等受教育权利,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教育发展水平和公平程度迈上一个新台阶。
有这样一些数字值得镌刻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史册上:
目前,我国有51.2万所学校,1578万名教师,2.65亿在校学生,各级各类教育规模均居世界首位;
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比2012年提高12.9个百分点,达到77.4%,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比2012年提高1.6%。义务教育高水平普及,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16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7.5%,比2012年提高2.5%,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从2011年到2016年,16—59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7年增加到10.35年。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意味着我国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意味着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教育发展保障条件的不断改善。2012年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体现了中央优先保障教育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意味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教育公平不断迈出重大步伐。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实践经验课题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与经验研究”的调研,5年来,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加速,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教育资助体系实现学前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共资助学生4.25亿人次,资助金额达到6981亿元,财政投入达到4780亿元。
与此同时,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被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高,让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努力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问题;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障碍逐步消除,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更重要的是,教育精准扶贫成绩斐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国家工程覆盖全国2600多个县近2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被誉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3年多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336亿元,带动地方投入2500亿元,过去学生自带课桌椅、睡“大通铺”、使用D级危房等现象基本消除。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农村学生身体素质显著提高。重点大学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人数大幅增加,包括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在内,5年来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27.4万人,更多农村孩子有了上重点大学、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内涵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正加速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发展新阶段,教育系统进一步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坚持正确导向,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突出教育教学,提高教师能力素质,树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根本标准的教育质量观,健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内涵发展不断深入。我国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我们强调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归根结底就是要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与经验研究”总课题组组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说。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5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培养适应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一代新人,需要教育“强基固本”。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观念,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批批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茁壮成长。
与此同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记者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与经验研究”课题组了解到,5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基本形成,高等教育也建立了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部门共同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
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教师是关键。
5年来,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支撑。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涌现出张丽莉、李保国、黄大年等一大批优秀教师。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整体提升。教师学历结构不断改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正逐步形成。国家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截至2016年底,全国22个实施省份中,有684个县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8.1万所学校的近130万名乡村教师。
保障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确立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学生核心素养,研制各学科课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教育领域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层面的规范、指标、指南等近800项,让教育有标可循。
协调发展: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重大战略,以教育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为导向,教育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包容性、可持续性达到新的水平。”陈宝生谈道。
5年来,一系列举措深入人心:
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协调推进城乡教育发展,2012—2016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增加近1500所,镇区的初中学校增加1000多所;
国家出台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次对中西部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顶层设计;
中央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资金,90%投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构建更加开放通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畅通职业教育学生升学通道;
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占到硕士学位研究生总数的将近一半;
终身学习“立交桥”更加畅通,建成覆盖全国城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的继续教育组织体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办学效益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东中西部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层次类型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备。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专业和区域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创新发展:现代教育治理改革取得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基本形成教育改革的‘四梁八柱’架构,教育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新局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加快构建和应用教育新观念、新技术、新模式提供体制机制支撑,激发了教育活力,释放了改革红利。”陈宝生谈道。
5年来,这些改革举措,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
——国务院启动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深刻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形成高考改革实施方案,“两依据一参考”招生录取模式在上海、浙江取得突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各地陆续建立;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人数占当年高职招生计划总量的比例从2013年的43%提高到50%以上;
——高校招生录取公平状况明显改善,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近百万中西部孩子圆了大学梦。高考加分项目得到有效清理规范,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63%;
——启动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的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各地普遍将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名额按不低于3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
这些举措意味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的新机制正在逐步建立。
与此同时,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政策体系基本确立,为民办教育长远健康发展铺平道路。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走向深入,教育治理现代化迈出重要步伐。教育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全面推进。
“5年来,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治理的教育法治实施机制和监督体系不断健全。”采访中,一线教师普遍认为。
开放发展:中国教育正在走向世界教育中心
“百余年的留学史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出国留学、回国服务,大批归国人员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极为动人和精彩的篇章。”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神州大地与世界各地回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开放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中国教育正在走向世界教育中心。
——双向留学与人才引进规模迅速增长,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留学中国计划”扩大了来华留学规模。2016年,外国留学生有44万人次在华学习,比2012年的33万人次增加约11万人次,学历留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比例上升较快,我国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三的留学目的国。截至2016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万人,十八大以来5年回国人数占到70%。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
——多边、双边人文交流机制不断完善,已成为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支柱。5年来,在原有的中俄、中美、中欧和中英4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基础上,又拓展建立了中法、中南非、中德、中印尼4个新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教育服务国家对外战略能力不断增强。
——教育“请进来、走出去”稳步推进,带动我国教育质量提升。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持续增多,丰富了我国教育供给和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部先后部署实施多项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有力地配合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国家开放新战略为教育对外开放注入新动力。落实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要求,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陈宝生指出。(记者 赵婀娜)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17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