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最早春茶产区推动茶产业提档升级
科技助力品牌赋能 赶出“纳溪特早茶”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芮菱
“一般春节前便可开始采摘,比普通早春茶品种提前10—15天。”7月25日,在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茶商向记者道出当地春茶能抢占市场的“密码”。正值夏茶成熟时节,绵延的茶山上,茶农手拿采摘机,不断地将新冒茶叶装入背篓。
以梅岭村为春茶核心区的纳溪区,是全省最早的春茶产区,有茶叶基地31.5万亩。每年,在这里萌发的第一批早茶,凭借品质优、上市早,快速抢占国内外市场。目前,区域公共品牌“纳溪特早茶”价值已达45.22亿元,每年带动茶农人均增收3000元。
行走在纳溪区绵延茶山上,记者探寻这里赶早茶的故事。
赶早到多地精心选种
进一步拉开时间差
纳溪春茶为何能这么早?梅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春在茶山高处,用手指向东南方。
“前面就是永宁河。山地、河谷,成就独特的河谷季风气候,让梅岭村具有冬季气温高、春季回暖早的特点。”朱春说。一般而言,当昼夜平均温度稳定在10摄氏度以上时,茶树才会发芽。而梅岭村气温在春节前就能达到10摄氏度左右,因此春茶发芽比川西茶区早7—10天、比江浙地区早1个月以上。
不过,仅“靠天吃饭”可不够。“以前,大家都种的是老川茶品种,生长情况不一致,茶叶颜色、口感、品质各异,产量低,没有形成差异化优势。”纳溪区农业农村局特产股副股长许杨坦言。
更早,春茶价会更高。为了将“早”的优势扩大,当地开始“选种之旅”——专程前往重庆、浙江、福建、云南等地选苗子、调苗子。
“2000年左右,我们专程到浙江调苗子,最终选中‘平阳特早’‘福云6号’‘乌牛早’等春茶品种,带回来进行小规模试种。”许杨介绍,2001年,纳溪区种植户刘正恒等人又从浙江引进30多万株“乌牛早”等品种,建立良种母本园100余亩,为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打下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种,工作人员发现,“平阳特早”“福云6号”等品种在当地长势不好、产量较低,将其逐渐淘汰,最终只有“乌牛早”得以大规模推广。
2013年,听说“峨眉问春”发芽特早、叶色绿、生长时间长,纳溪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又专门前往峨眉山调苗子……最终,“乌牛早”“福选9号”“峨眉问春”等特早茶品种成为主力,为纳溪春茶进一步拉开时间差。
选好良种,从试验场到大规模培育的过程也不易。“当时不少农户有顾虑,怕新品种不好种、卖不脱。”许杨回忆,当地通过发展茶叶大户带动散户,同时大力引进企业,拓宽茶叶销售渠道,让大家种茶更有底气。
目前,全区茶叶基地良种化率已达95%,2022年茶叶鲜叶亩产值达到6000—8000元。
赶好探索“数字+茶园”模式
统一绿茶产品标准
推动茶产业提档升级,纳溪区选择让科技助力。
走进梅岭村二月亭茶园,只见在一行行翠绿的茶树旁,等距竖着许多细管,这是茶园的智能雾灌系统。“我们搭建了梅岭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对智慧雾灌、肥水药一体化、可视化远程视频监控等系统的数字化操控。”朱春说。
近年来,为提高茶叶品质,纳溪区探索“数字+茶园”新发展模式,通过数字技术对茶叶企业进行基地升级、加工技改,推广应用茶叶加工先进机械和绿色防控设施装备,实现可视化监管、一体化操作。
品牌赋能也是关键。此前,“纳溪特早茶”产品存在名称、风格不统一、辨识度不高等问题。2018年,纳溪区农业农村局和纳溪区茶叶协会启动“纳溪特早茶”产品标准研制工作,聘请相关专家组建“纳溪特早茶”标准研究专家团队,开展“纳溪特早茶”产品标准及工艺技术规范制定相关工作。
“经过反复调研、试验、评估,我们制定‘纳溪特早茶’团体标准,确定‘玉笋’‘玉芽’‘玉针’三款‘纳溪特早茶’中高端绿茶产品标准,实现产品质量规范化‘一条龙’。”许杨介绍,2022年,纳溪区茶产业综合产值达77.5亿元,其中春茶产值占全年茶叶总产值的70%以上。
“纳溪特早茶”只是川茶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四川以国家茶产业集群为核心区,建设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和茉莉花茶集中发展区、川红工夫红茶集中发展区“两带两区”,示范引领全省茶产业发展,小产业做成大园区。2022年,川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080亿元,茶农人均茶产业收入超过5000元。这标志着全省茶产业面积、规模、效益位居全国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