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想早点和穷日子说‘拜拜’,我们村里人都能过上有保障的生活。”日前,朝天区特困村之一的柏杨乡捍红村村民赵思满这样向记者描述他的梦想。
要实现这样一个朴实的梦想,对于2013年底贫困人口占比超过20%,214个行政村均属贫困村的国家级贫困区--朝天来说,无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挑战。
对此,朝天区委书记蔡邦银却信心满怀,他告诉记者,2014年初,该区就开始实施“强班子、强产业、强基础、强服务、强治理、强改革”的“强村行动”,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尽管未来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还很巨大,要做的工作也千头万绪,但只要科学规划,努力实践,贫困地区的小康绝对不是梦!
贫困“突围”
——科学规划作引领
贫困是急需改造的现实。然而,214个行政村,村村情况不同。“脱贫”“强村”的路到底该怎么走?这考验着朝天区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
痛定思痛,2014年初,经多方研究决定,朝天区出台“1号文件”——《关于开展“强村行动”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为保证“强村行动”“有的放矢”,务必先“摸清家底”,做到户户必填明白卡,村村都有科学发展规划。
“家庭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家庭收入、惠民政策落实、联系帮扶情况,以及未来三年家庭收入规划,都要在明白卡上客观、准确的呈现出来。”朝天区副区长杨晓波介绍,这些信息都要录入新建的农村基础信息查询和管理平台,并保持动态更新,为规划产业、设施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为制定适合村情的发展规划,东溪河乡菜籽坝村村委会主任李培生戏言,他把村里每一户人家的门槛都踏破了,声音都说哑了:在区、乡(镇)、村三级干部协助下,挨家挨户征求意见,一次次召开村民大会,规划改了一遍又一遍,要大家都点了头才作数。
强村“攻坚”
——特色产业来助阵
开展“强村行动”,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记者在曾家镇石烛村的“千亩核桃蔬菜复合农业产业园”看见,一行行整齐的核桃树下,早春莴笋的地膜在冬日的阳光下闪耀着美丽的银光。
“去年种了13亩蔬菜,收入7万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石烛村四组的菜农陈庭贵告诉记者,今年,按照村里未来三年的规划,他还准备继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
同样,在宣河乡龙门村,记者也发现,原来被当地群众俗称为“碑湾”的百余亩闲置荒山,如今,已被坡式梯田、鱼池、凉亭和生产便道构成的美丽风景线所取代。
据宣河乡党委书记刘安文介绍,在去年的强村行动中,宣河乡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变废为宝,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小水果产业基地,现栽有桃、梨、杏、樱桃等70多个品种。自基地建设启动以来,区农业局还派了专门的农技人员驻扎在这里,对土地整治及苗木栽植、管护进行技术指导和全程管控。
“山上蔬菜山下果,全区土鸡西北菌,因势利导稳蚕桑,多种特色奔小康。”如今,在朝天区,在“强村行动”春风的劲吹下,沙河镇岳家村核桃美名远扬,李家乡青林村高山露地蔬菜供不应求,羊木镇源溪村食用菌远销各地……
三年时限
——“脱贫”进入倒计时
实干才能撑起强村富民的梦想之帆。自“强村行动”实施以来,朝天区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向广大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成功开发农村基础信息管理平台软件并投入使用,录入信息近30万条,建立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站26个;
对全区22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集中培训,22个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全面转化升级;
全区核桃、蔬菜、食用菌产量再创新高,2014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收入现金实现4833元,同比增长13.1%,增幅全市第一;
新建幸福美丽新村51个,硬化通村、通组公路共90公里,新建水利工程61处,安装饮水管1.4万米,新建沼气368口,智能化电表改造3.2万户;
建立便民服务中心83个,村卫生站190个,便民超市172家,金融POS机112台,农家书屋200间,健身设施96套,公共娱乐活动场地1.7万平方米;
……
蔡邦银表示,朝天区用三年时间来实施“强村行动”,到2016年,全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5万人以上,60%以上的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214个村党组织全面达到“五好”标准和“六有”要求,每个村的综合实力在2013年底的基础上逐年提升10%以上,幸福美丽新村建成率达60%以上。
记者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