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走致富路
同享文化乐
张敏赵海传
每天晚饭后,到中子镇黎明村村委会的文化小广场,与老姐妹们相约跳上一场酣畅淋漓的广场舞,这已经成了陕西省宁强县汉源街道七盘关村村民钟玉秀的生活常态。而这样和美的场景,在两地成立跨省联合党委和党支部以前,不敢想象。
我区毗邻陕西省宁强县12个乡镇34个村,2020年以来,朝天区携手宁强县,充分发挥党建优势,大力实施“堡垒共筑、产业共抓、人才共训、基础共建、群众共育、信息共享”六共行动,破除边界壁垒,走出了一条以边界党建创新引领川陕边际基层治理的新路。
共建“联合党委”
小康之路越走越宽广
重温入党誓词、唱响红色颂歌、诵读红色经典……近日,水磨沟镇马家坝村和宁强县阳平关镇核桃坝村联合开展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主题党日活动。
“省域边际,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沿地区、融合发展的交汇点、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但以往受限于规则不同、责任不明、信息不畅等原因,跨界治理一直是地区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朝天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剑波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朝天区、宁强县毗邻乡镇、毗邻村成立了联合党委、党支部,并选优配强党委、党组织带头人34名,组织两地176个党政机关组织与160个村党支部结对,真正实现了“党课一起上、党日一起过、党务一起亮”。
据了解,自“联合党委、党支部”成立以来,朝天宁强两县、区毗邻12个乡镇、百余个基层党组织、近千名党员参与了跨省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与其说是两个村,其实就像一个村!”马家坝村党支部副书记贾文俊告诉笔者,核桃坝村和马家坝村和睦相处、联姻百户,两地党员除了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还共同举办“农民夜校”,共同开展结对认亲、结对帮扶贫困户、结队发展产业等活动,一项项务实管用的举措,使两地党员变“流入”为“融入”,变“走动”为“走心”,早已成了真正的“亲家”。
共育“增收产业”
致富活力越来越充沛
“菌筒水分大湿度高,会造成烂筒杂菌的污染;水分过少,会造成菌筒风干,影响菇蕾的分化、品质和产量。”连日来,大滩镇捍红村致富带头人、食用菌产业大户赵文双奔忙在宁强县安乐河镇安乐河村,对香菇种植户进行管护技术指导。
如何“化零为整”,培育壮大增收产业,有效激活省域边际地区群众致富奔康“新动力”?
“整体连片、做大做强”“支部+协会+党员+群众”“每个主导产业有一个研究所、一个科技首席专家、一个科技创新团队”……宁强县依托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体系,拓宽群众增产、增收渠道,实现了边际地区产业有机衔接,共同致富成效初显。
截至目前,两地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2期、3000余人次,组建联合产业协会32个,培育新兴经营主体60余家,共建优质产业示范基地9万余亩,建成6条跨省产业示范带,“一镇一带”“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业已形成。
其中,水磨沟镇对宁强县阳平关镇输出核桃种植技术,连片打造1000亩核桃园,让荒山变金山;阳平关镇回馈水磨沟镇天麻种植技术,2020年,水磨沟镇马家坝村二组就有5个天麻大户突破10万元收入大关,20余户种植小户户均收入达4万元。看得见、摸得着的“钱袋子”,让两地群众欣喜不已。
共组“平安中心”
边际屏障越来越牢固
“联合党委”不仅打破了省域边际的产业壁垒,使双方资源配置得以优化,还积极探索创新省域边际联防联调联动机制,让边际屏障越来越牢固。
在中子镇黎明村“平安边际联动中心”,矛盾纠纷联调、违法犯罪联防联打、突发性事件共防共处等10项制度挂满了墙面。
“去年7月28日3时16分,中心接到举报,一辆大货车在朝天境内撞坏了交通设施后向宁强县方向逃逸,10秒钟以后,警情通报到了宁强县公安机关,3分钟后两地公安机关联动,12分钟就将肇事车辆在宁强县境内截获。”黎明村党支部书记马文忠介绍,这归功于两地组建的区、乡镇、村三级平安边际互联网联动中心,简单地讲,就是利用“互联网+APP”提升反应效率的一个三级快速响应平台。
同样,在疫情防控期间,两河口镇与宁强县巴山镇成立联防联控临时联合党支部,一边加强省际通道管控,一边针对两地群众春耕中物资采购难的问题,采取统一购买、统一配送的方法,实现了防疫生产两不误。
“资源共享就是力量互补。一旦省域边际遭遇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立即按照《川陕边界联调联防章程》予以响应。”目前,宁强县在对应部门结对交流机制下,已统筹推进33个部门交流合作,建立合作机制40余项、共享平台23个,联动共治以来,共解决重大事项和疑难问题600多个,联合化解较大边界矛盾纠纷100余起,刑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