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发布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立法联系点 在线投稿      网络举报
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广元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正文
分享到:

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时间:2016年11月03日 15:18   来源:广元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网   阅读:

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系列谈

广元日报评论员傅尹

   人民日报近期发文指出,在一些贫困地区,有部分贫困群众,也还存在“等着送小康”的懒汉心态、“靠人来救济”的依赖观念、“要钱还要物”的功利想法,因而产生了“干部流汗干,群众蹲着看”的怪象。这些现象,在我市的一些地方不仅客观存在,而且相当普遍,相当严重。

   比如,扶贫送鸡苗、送小猪,要不是转手卖了换成现钱,要不就要求重量,小了就不要,怕不好养,麻烦;比如,有的地方易地搬迁建房进展缓慢,你也等,我也等,目的就是等更好的政策下来,好拿更多的补贴;比如,群众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一味依靠乡镇、村组或主管部门、帮扶干部,既不想投入,也不愿意投入,仅仅靠上级补助的4000元来发展产业;再比如个人私欲得不到满足就到处“叫穷”,四处上访……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朝天区一位从事理论工作的干部有这样的分析:由于国家在扶贫攻坚方面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扶持政策力度比较大,使得部分群众对政策的依赖心理不断加深,从而在遇到困难时更多地投向依靠政府,而降低了自身脱贫的自主性。一位在乡镇专职负责脱贫工作的干部则有这样的感受,现在村民都有这样的心理,搞不搞,穷不穷,富不富,反正国家有政策,你想穷也穷不了,不富也得让你富,脱贫是政治任务,脱不了贫你政府就脱不了手。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我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只重视了物质脱贫,而忽略了精神脱贫。一条腿走路的结果,成了“要我脱贫”,应该的主动者变成了被动者,养成了等、靠、要的不良习性,助长了不正之风,有违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初衷。物质条件达到了小康标准,却丢掉了志气、志向,失去了精神支柱,这样的人,最终也只能是扶不起的阿斗。造成这样的状况,责任不全在群众身上,根子还得从执行、落实扶贫政策的干部身上去找。

   人民日报评论总结得好,有地方把扶贫当成慈善救济,只为贯彻精神、落实指标,所以简单粗放、大水漫灌,只管“肚子”、不管“脑子”。这让一些贫困群众有了“输血期待”,搞生产不积极,争当贫困户最积极。政策变了味,扶贫成了养懒汉。少数干部坐在办公室拍脑袋、瞎指挥,群众需要的不给、给的群众不需要。人家种核桃发了财,也不管自己所在地的土壤、气候适合不适合,也跟着上,结果水土不服,群众没致富反而受损失。不接地气、罔顾规律,“开头一哄而上,后头一拍两散”。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几次三番,群众自然凉了心、泄了气、没了劲。

   只有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彻底铲除穷根,确保勤劳致富,长久致富。旺苍县五权镇天红村群众,不甘心苦熬受穷,不等不靠,自己集资,自己出劳,修通断头路,引来海外华侨投资,勤劳付出变为长效致富,事迹感人。长征那么苦,那么累,那么艰难,红军仍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信仰,靠的是志向,有志者事竟成,没有这一内在的精神支撑,可以想象是什么后果。

   广元人因为“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感动当时的温家宝总理,感动四川,感动中国。这就是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在脱贫攻坚的今天,这种精神仍然是广元脱贫攻坚的主旋律。省委、省政府提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脱贫目标,包含了物质脱贫精神脱贫“两手都要硬”的要求,这是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强有力抓手。贯彻好,落实好,就会让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有了质的飞跃。

   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再多的资金,再好的政策,再好的措施,在懒惰面前,在不劳而获面前,在伸手就要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变不成致富的动力。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才是生命。外界的帮扶是重要推力,而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内生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打赢脱贫攻坚战,精神脱贫比物质脱贫更为重要。

上一条:四川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将遭遇强降温
下一条:西博会 广元集中签约85个项目

相关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

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