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公共文化场所错时延时开放——
本报记者 余如波
9月26日晚,位于天府广场西北角的四川省图书馆内,人气并未随着夜幕降临而减退。二楼的自修室中,近百个座位座无虚席,外借室内也有不少读者在查阅图书。2016年10月1日以来,除了特殊性、研究性的专业阅览室外,四川省图书馆所有对外服务窗口逐步实现延时开放。
从今年7月底开始,四川美术馆、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化馆、成都博物馆等10家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实行错时延时开放。这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惠民新举措,立刻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和热情参与。
推动公共文化机构的错时延时开放是今年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并列入了省政府常务会议的重要议题,省委宣传部加强统筹协调,省文化厅、省文联和成都市文广新局等分工负责,把这项任务落在了实处。
提升文化设施使用效益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慕名而来的观众直奔开幕不久的《玉汇金沙——夏商时期玉文化》特展;四川美术馆三楼,版画大师李少言的作品令艺术爱好者流连忘返……夜幕低垂,我省公共文化场馆的热闹还在继续。这些场馆,在国庆大假期间都将延时到晚上闭馆。
近年来,我省群众到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的人次逐年攀升,而在周末、晚上适时开放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的呼声日渐强烈。但由于各地文化设施的硬件条件、人员配备等客观条件制约,错时延时“新政”考验实施者智慧。有关单位决定筛选条件成熟的单位试点,通过鼓励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以点带面实行错时延时开放。
首先“吃螃蟹”的是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化馆、四川美术馆和成都博物馆。今年7月25日开始,四川美术馆闭馆时间从17时延后至21时,吸引了不少艺术爱好者晚间“纳凉”。
随后,成都市图书馆、武侯祠博物馆等成都市级(市属)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相继开展错时延时服务。今年10月30日前,我省21个市州和183个县市区将分别确定一个试点单位,启动错时延时服务工作。
而着眼长远,我省已开始为公共文化设施错时延时开放建章立制。据悉,我省已将错时延时开放写进《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现代服务业、民生工程等项目予以补助,适当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预算。今后,我省还将出台具体实施意见,逐步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实现错时延时开放,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益。
悄然改变群众文化生活
据统计,我省第一、二批实行错时延时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在相关时间段内日均增加服务100人次左右。其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在今年8月的延时开放中,共接待观众约13500人次,日均达435人次。四川省图书馆除了调整重要窗口的服务时间,还积极打造巴蜀讲坛、周末艺术鉴赏会等读者服务品牌,并在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开展读者沙龙、诗会、展览等活动,将图书馆开放时间与读者作息时间有机衔接。四川省文化馆面向十余个文艺团体、社会文艺组织和广大市民,免费开放所有公共文化设施,为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提供支撑。
“晚上没那么热,人也比白天少,可以看得更仔细。”“下班后也可以走进博物馆,喜欢这种人性化的时间安排。”……
错时延时开放提高了文化设施使用效率,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获得群众的普遍好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并非服务工作时间的简单延长。四川博物院每月固定推出“欢乐之夜”,举办音乐会、人文讲座、文物修复体验、文创夜市、文物鉴赏等活动。不久前,成都博物馆配合“帝国夏宫”展览推出“博物馆之夜”,不少观众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夜游夏宫”“俄罗斯风情服饰秀”“印章收集、积木搭建”等特色活动。
借助错时延时开放,人们的文化生活悄然改变。“目前,图书馆有了一批以上班族为主的‘晚间读者’。”四川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群众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消费实惠。
原标题:群众文化服务获得感实实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