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广元日报记者 唐淑英
6月18日,记者来到广元市朝天区马家坝乡卫东村,改造后的村落民居或团团簇簇,或片片相连,青瓦白墙小洋楼错落有致,在七彩的农田和清澈的小溪衬托下,犹如一副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画。其间,一座精美别致的小桥更像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镶嵌在田园风光画中,桥上行人络绎不绝,个个喜笑颜开。有谁曾想,这座小桥的前身仅仅是一座粗糙的木板桥,它承载着全村人和村主任贾光敏多年的痛和梦想?
卫东村,一个身处莽莽群山的偏僻山村,全村5个组160余户620余人。这里山青水秀,民风淳朴,人民勤劳,种植的农作物绿色无污染。但一条近30米宽的河流横亘在村民出行的要道上,阻碍着该村人们的出行,前些年村民们集资修建了一座简易的木桥,人勉强能通行。但下暴雨时,木桥屡次被洪水冲垮,孩子们只能背着书包,冒着生命危险涉水过河,村里老弱妇残过河也十分艰难。过河难成了卫东村之痛,修一座桥成了卫东村群众多年的梦想。
2011年,51岁的村民贾光敏以高票当选村主任,在任职大会上他郑重承诺:“我任期内一定要带领全村父老乡亲走上靠自己亲手修建的桥梁,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题!”为了这如山的承诺,他付出了血汗,背上了债务,收获了幸福。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在争中干,在干中争。”不论走到哪里,这是贾光敏最爱说的一句话。为了修桥,上任的第二天,贾光敏背上干粮,踏遍了卫东村的每一村土地,挨家挨户做工作,逐个逐个人讲道理,他自己戏说,“那些日子,我和个讨饭的没有两样。”“去年11月他三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为的是村民们能一致同意不等不靠,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自行建桥。”采访中,村老党员贾光全介绍说:“我当时确实怀疑过,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修座桥不是小事,搞不好会前功尽弃,或搞成豆腐渣工程,所以开始一直不同意,但是贾主任为了啥呢,最终还是贾主任的‘牛劲'感动了我。”功夫不负有心人,寒冬腊月,卫东村打响了修建新桥的攻坚战。
100元、200元、500元……全村筹集资金4万余元,贾光敏傻了,这离材料费差口都还差10多万啊!村民们热火朝天的战斗在工地上,贾光敏像热锅上的蚂蚁背上行装就出发了。到朝天、到广元、到成都,找老领导、找老朋友、找老同学、找远房亲戚帮忙,10天以后,2万余元到手了。但是还差得远呢,怎么办?贾光敏脑海里一片空白。
回家找老婆吧,贾光敏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说真的,面对老婆是最难的,平时为了工作基本没有管过家和孩子,这时还得把家里的每一分钱拿出来实在有些不忍,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贾光敏回忆着当时的情景,泪水打湿了眼眶。家里的所有积蓄4万余元拿了出来。其余的差口怎么办?
村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老党员贾光全把他园子里10根柏木全部砍掉,连夜加工,作支木用;乡退休老干部刘克荣瞒着妻子,把刚卖完猪的钱拿给了贾主任;已经63岁普通群众贾清学,除了主动捐献1500元,每天第一个战斗在工地上,他说:“年龄大了,拿不出多少钱,只有多出力气,这桥是必须要修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需要过桥的不需要过桥的600多村民不请自来、不计报酬,没日没夜地奋战在工地上,11万多的人工费节省了,35天下来,一座长达55米崭新的三孔平板桥屹立在小河上。
桥修起来了,几十年的过河梦圆了,村民们都为有这么一个好村主任而高兴,对贾光敏赞赏有加,贾光敏却很坦然:“虽然我只是芝麻大点的村官,但能多为村民做点事情就多做点事情吧,桥修起来了,主要是大家的力量,社会上很多人的捐款也帮了我们大忙,这座桥就叫爱心桥吧。”
现在,这座爱心桥更是村民们的圆梦桥,是他们实现更好生活的梦想桥,她将带领卫东人在小康的大道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