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广元日报 记者 向德孟
去年7月,朝天区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
今年6月3日至4日,省政府参事室调研组深入朝天区调研县域经济发展,将在全省总结推广“朝天经验”;
6月9日,全省重点扶贫县特色经济助农增收现场会在朝天召开。
作为典型的盆周山区县、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特困地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朝天经验”如何产生的?
“朝天立足实际,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劳务开发三大经济圈,努力走特色经济助农增收的新路子,不断夯实‘底部力量’,奋力实现群众‘小康梦’和伟大‘中国梦’。”区委书记蔡邦银说。
特色农业推动增收
6月6日,朝天镇双河村四组村民杨满林正在自家核桃园里除草,树上的核桃果压弯了枝条。“我在荒地和低产地里已栽植了500多株核桃树,去年收了2000多斤核桃,卖了近4万元,今年核桃收入有望突破5万元……”杨满林算起了增收账。
近年来,朝天区做好“山”字文章,大力发展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建成集生产、销售、加工、科研、观光于一体的现代核桃产业示范园区,从核桃的栽植到管护都实行标准化生产,引领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朝天核桃基地面积达28.5万亩720万株,产量1.53万吨,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县区首位,人均核桃收入达3200元。朝天核桃通过“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先后在西博会、中国核桃大会、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金奖”,核桃产业发展经验在全省推广。
通过示范引领,创新经营机制,统一组织蔬菜生产,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立“绿色通道”,实行农超对接,进行网上营销,叫响“曾家山”蔬菜品牌,建成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甘蓝、土豆、萝卜等7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
建成1.3万亩的曾家山土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力求种养结合、立体循环,年可出栏土鸡500万只以上,繁育土鸡苗2000万羽以上,养鸡农户人均增收达1500元。
发展培育金田蔬菜、天冠土鸡、棒仁食品等龙头企业20家、各类专合组织61个,培育特色产业大户2.1万余户,特色产业正向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12年,朝天区特色农业总收入达13亿元,农民人均产业收入6000元。
乡村旅游带动增收
近年来,朝天区成功打造了明月峡、曾家山两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品牌,围绕乡村旅游“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的功能定位,将农耕、农俗、农特产品与旅游节庆活动相结合,发展“住土屋、吃土菜、看土戏、购土货”的乡村旅游项目,着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拓展乡村旅游市场。同时,把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结合起来,让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实现增收。曾家山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首批十大消夏旅游度假区”。
目前,朝天已建成乡村酒店8家、乡村旅馆20家、旅游商品专销店20家、山区特色农产品专销店54家,发展星级农家乐50户,农家乐业主最高年收入超过100万元。截至2012年,该区累计6万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摆脱了贫困,乡村旅游经营户年人均纯收入1.1万元,带动景区沿线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
劳务开发拉动增收
“以前,我干重体力活,每月4000元的工资。今年初参加了朝天组织的农民工培训班后,学到了焊接技术,工资也涨了。”6月6日,在山西太原务工的两河口乡农民工李道聪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劳务开发是贫困山区农民最现实、最直接的增收途径。朝天区以促进就业为重点、以职业培训为关键、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劳动维权为保障,强化政策落实,切实搞好劳务开发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区就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朝天每年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15000人次以上,实现技能等级鉴定3000人以上;开展创业培训700人以上,发放小额贷款1500万元以上,累计扶持农民创业1790人。同时,让农民工就地转移,协调海螺水泥等企业,用工2000人以上,实现人均务工收入3万元以上。2012年,该区稳定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亿元以上,务工农民年人均劳务收入8000元以上,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3%左右。
区委副书记、区长伏玉琼信心满满:“朝天将围绕三大特色经济,一张蓝图绘到底;到2020年,朝天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实现1.6万元,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谱写出贫困地区共筑‘伟大中国梦’的华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