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臻 广元日报记者 唐淑英
从“5.12”到“4.20”,龙门山总是不断刺痛着人们的神经,防震减灾尤为急切。2008年以来,15条龙门山断裂带横贯全境、与武都断裂带毗邻的朝天区,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防震减灾综合目标考核先进县区”,去年创建为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区);该区防震减灾局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的背后蕴藏着什么?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目标考核到乡镇
“综合目标考核中,防震减灾工作虽然每年只有两分,但这个硬杠杠时时像警钟一样提醒着我们:做好各种准备,应对说来就来的地震。”采访中,朝天镇党委书记甘兴礼坦言。
“5·12”大地震,朝天区直接经济损失达117.48亿余元,在全省39个重灾区中排名14位。痛定思痛,该区及时出台了《朝天区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办法》,从组织领导、监测预报管理、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4个方面,分解细化防震减灾12个具体任务和指标,分别与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严谨有序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是全省唯一在乡镇设防震减灾机构、对外挂牌并将防震减灾目标考核到乡镇的县区。
“四无”变“八有”
4月17日,该区防震减灾局传出消息,该区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内外水平较为先进的地震预警系统。此系统能提前十几秒至几十秒的时间,在破坏性地震波到来之前,预测并通过地震预警服务器或广播、电视、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以最快速度向公众传递地震警报,为人们逃生避险提供宝贵时间。
震后,该区将“四无”单位(无办公场所、无专职人员、无车辆和无地震检测设施)——“地震办”,迅速升格为防震减灾局,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测震台、电磁波台、群测群防观测点等九大项目建设,全区防震减灾工作从“四无”嬗变为“八有”:有独立机构、有专业人员、有办公场所、有应急车辆、有测震台、有前兆台、有专业抢险队伍和有避难场所,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区的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体系。
防患未然助推发展
“说实话,我们能安心到羊木来投资,真正还得力于被省地震局认定的这份‘羊木工业园区建大型建筑不需断层避让’的安评报告”。26日,羊木农贸市场开发业主香港投资商黄跃忠说。
“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心”。基于这样的认识,该区全面启动地震“安评”工作,对朝天城区(含扩容部分)进行“地震小区划”,目前已完成80%建设区的断层地质排查和地震小区划,涉及5个乡镇500余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科学设防做到了心中有数。同时,多次聘请省、市专家和有资质中介机构对全区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朝天城区居民集中搬迁点等重点区域进行断层距离排查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助推了广元海螺水泥等6个重大项目的落户和建设,为该区顺利实现“工业超农业”、“二产超一产”、跻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和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等提供了科技支撑。
“一加三”模式省市推广
围绕“到 2020年全区达到综合抗御8级左右地震能力”的奋斗目标,该区明确提出“所有房屋建筑抗震设防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7度设防强制性标准”要求。为此,该区在全市率先依法将抗震设防审批纳入了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和村(镇)建设规划,纳入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区新建农居地震安全示范村103 个、示范户18510户,占全区总户数的39%。将所有项目抗震设防审查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和招投标前置条件,探索出“1+3”抗震设防审批模式(“1”指将新建工程抗震设防作为招投标的一个前置条件,“3”指设防审批的初审、会审、复审三个关口),受到省市领到高度认可,并作为经验在全省防震减灾系统推广。三年来,全区共审批项目 714 个,纠正设计中存在低等设防不安全隐患项目16个。
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4月22日,记者在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朝天二小看到,从第一声地震警报声响起到全校1200余名参演学生全部撤离到指定操场,整个地震应急逃生演练活动共用时间1分55秒。“这项活动我们已列入每周一课程,现在同学们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和自救互救应急逃生能力明显增强了。”校长张国勇介绍说。
应急救援是减轻灾害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些年,该区编制了《朝天区防震减灾应急预案》,指导、督促各乡镇、区级各部门、各学校、各社区制定了本单位地震应急预案,实现了区、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地震应急预案全覆盖;投入资金3100万元修建了“区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朝天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质储备库”,并配备了相应的设施和物质;新招聘财政全额供养人员27名,与区消防大队整合建立了 “朝天区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救援队”,强化了抢险救援器材配备和专业人员培训;区防震减灾、教育、应急办等多部门联合,扎实开展应急演练大练兵活动,形成了以所有学校为主体,以机关、乡镇、社区干部为核心的应急演练大练兵群体,先后组织开展疏散式应急演练100余场次,参加人员达10万余人,有力地提升了全社会的防震意识和避险逃生自救互救能力。